岩层:是由岩性基本一致组成的,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一定区域内,生成条件基本一致而生成的,条件的改变造成沉积物的改变,沉积分异作用使上下岩性明显不同而分层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层理:在沉积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如季节、气候等)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沉积介质等发生改变,使岩石成分、结构、颜色在剖面上发生变化,从而在岩层内部显示出成层的一种现象。
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交错层理。
层理的识别的依据:
(1)成分的变化:成分特殊的夹层,如块状砂岩中砾石层夹层、灰岩中页岩类夹层等。
(2)结构的变化:颗粒变化,如砾岩中大小不同的砾石分层堆积、砾石中的云母呈片状分布等,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层理。
(3)颜色的变化:在沉积岩中颜色的变化。注意观察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也可以指示层理。要注意区别由某些次生变化造成的岩石颜色差异。例如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常沿节理或岩石孔隙扩散并沉淀,从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调的褐红色条带或晕圈,容易误认为层理。
(4)层面原生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及其印模等。
共轭剪切破裂角: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两个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应为90°,实际在60°左右)。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应为45°,实际在30°左右)。
正断层特点:
①断层面的倾角较大,一般都大于45°,60°-70°最常见。
②在破碎带内的断层岩(相对于逆断层、平移断层而言),破碎不剧烈。
③破碎带内的断层岩块多带棱角,为断层角砾岩(正断层的特点)。
④在断层带内没有挤压小褶皱等现象,受拉张、伸张引力作用而形成的。
⑤断层面多粗糙不平。
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带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
2.构造标志 :
①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带状、片理或相带等),顺其延伸方向突然中断或者错断,则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
②对褶皱横断层造成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
③断层错动造成主构造线的不连续。
④断层的活动造成某些构造的强化:(如:造成断层两侧岩层产状的变化;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出现某些小构造。断层角砾、片理化、x型节理、派生小褶皱、牵引小褶皱)
⑤断层带内的构造岩:断层角砾岩、断层砾岩、糜棱岩。
3.地层方面的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5.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根据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①对于走向断层:一般上升盘出露的为老地层,下降盘为新地层
③对于横断层:依据褶皱核部出露的宽窄变化。
④对于倾向断层:上升盘的地质界线向地层的倾向方向错动。
2.依据断层面的特征
①断层面光滑平直的为逆断层,断层面粗糙不平的为正断层;
②观察断层面上的擦痕;
由于断层面上、下两盘错动,错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称为擦痕,擦痕往往一头宽一头窄。
③阶步:两盘在滑动过程中留下的错动的小陡坎为阶步。
正阶步:突出的地方为弧形弯转
反阶步:突出的地方为尖棱状
④断层角砾岩:断层带内的角砾岩往往有规律的排列,一般是角砾的长轴方向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⑤牵引小褶曲:小褶曲的凸向指示本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⑥雨状节理:在大断层的旁侧,往往发生两组节理:一组节理与主干夹角45°±,另一组为10°±,10°夹角的尖端指示了本盘的运动方向。
⑦断层带内小褶皱:小褶皱的轴面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示了本盘相对运动方向。
⑧在平面上,断层两侧的小褶皱:小褶皱的轴向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示了对盘的运动方向。
1.构造层及其划分
构造层:被区域不整合或者是假整合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的建造和构造特征的一套地层组合,称为构造层。
根据图分析:
此图可以划分三个构造层序:第一个构造层包括了S、D、C、P、T和γ花岗岩岩浆侵入体;第二个构造层为J地层;第三个构造层为K地层。
第一构造层:在本区地壳稳定下降,连续接受沉积形成了S、D、C、P、T地层,T地层末期发生了一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北北东向褶皱:朱家洞背斜、老寨背斜、木村背斜构造,而且伴随有γ花岗岩岩浆侵入,同时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二构造层J:自J开始,本区又表现为下降接受沉积,而且与下伏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覆盖在γ花岗岩之上,在J末期,本区又发生了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使J地层形成褶皱,朱家洞向斜、老寨背斜,同时产生逆断层,地壳又一次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三构造层K:自K开始,本区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K地层,K之后本区缓慢上升,使K地层保持了进水平状态,一直到现在地壳都是遭受风化剥蚀。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表
第四纪-全新世-距今1万年
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
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
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
第三纪-渐新世-距今4000万年
第三纪-始新世-距今6000万年
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700万年
白垩纪-距今1.37亿年
侏罗纪-距今1.9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
二叠纪-距今2.85亿年
石炭纪-距今3.50亿年
泥盆纪-距今4.00亿年
志留纪-距今4.40亿年
奥陶纪-距今5.00亿年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6.00亿年
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8.0亿年
隐生宙-太古代 距今>50亿年
我们谈到地球的年龄,一般涉及到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自从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层序律”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人们知道,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样,我们得到了这些化石后也可以推断产出这些化石的地层年代。 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这种化石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时间地层单位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有些门类则演化非常缓慢,或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时只能起辅助作用。前者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在古生代不同时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著名的标准化石;后者如舌形贝,这是一种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它们的地层意义同三叶虫相比就逊色多了。假如我们在某个地方采集到三叶虫化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而且还可以根据三叶虫的属种进一步确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是寒武纪还是奥陶纪,但采集到舌形贝化石我们就感到茫然了,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年代。
以生物演化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见附表)。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以此类推。
我们在讨论地球发展史时,涉及到了地质时代和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有时还应进一步明确,比如,我们讲寒武纪始于5.7亿年前,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结束于5亿年前,这个数据又是怎样得来的?这就必然涉及地球的绝对年龄。
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很早以来,人们发现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会自动并以不变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只要温度、压力等因素不变,人们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或矿物的年龄了。常用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这些方法为获得地球不同时期绝对年龄值和各个地质时代的准确时限提供了便利,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时,所选取的样品很难消除后期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看来,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先进的设备和缜密的测定过程缺一不可。
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而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一套岩层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包含时间概念。
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把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
国际上的趋向是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
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
评论